毛里塔尼亚添孔院教学点:聚焦 “中文 + 旅游技能”,培育中毛文化交流使者
2024 年 7 月 28
日,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的会议室里,红色的签约台铺得整齐,努瓦克肖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郭广伟与毛里塔尼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校校长 Mohamedou
Zein El Abidine 共同在合作协议上签下名字 —— 这标志着孔院第五个教学点正式落户该校,也意味着毛里塔尼亚 “中文 + 旅游技能”
人才培养项目全面启动。
“毛里塔尼亚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懂中文的文旅人才几乎是空白。” 签约仪式后,Mohamedou Zein El Abidine 向记者介绍,该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瓦丹古城、壮观的撒哈拉沙漠景观,近年来赴毛旅游的中国游客逐年增加,2023 年已达 1.2 万人次,但当地导游能进行中文讲解的不足 10 人,酒店服务人员基本不会中文。“很多中国游客因为语言不通,只能走马观花,这太可惜了。”
正是看到这一缺口,努瓦克肖特大学孔院主动与旅游与酒店管理学校对接。经过 3 个月的调研,双方敲定了合作细节:孔院负责派遣专业教师、提供教材和教学设备,校方负责选拔学员、安排教学场地,共同开设 “中文 + 旅游技能” 特色课程。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础中文(占 40%),包括日常对话、旅游词汇、服务用语等;旅游技能(占 40%),涵盖导游实务、酒店服务礼仪、应急处理等;文化素养(占 20%),讲解中毛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技巧等。
“我们的课程非常接地气。” 郭广伟拿出一份课程表举例,“中文词汇课会专门教‘沙漠’‘古城’‘椰枣’等当地特色词汇,导游实务课会组织学员去瓦丹古城实地演练,让他们用中文讲解古城历史。” 为了让教学更贴合实际,孔院还邀请了中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文化处官员、中资旅行社导游开展专题讲座,“下个月,我们将组织学员去中国援建的努瓦克肖特国际机场实习,让他们亲身感受中文服务的重要性。”
签约仪式上,10 名首批学员代表身着统一的蓝色校服,兴奋地翻看孔院赠送的中文教材。19 岁的女孩阿米娜是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她用刚学会的中文说:“我想当导游,带中国游客看撒哈拉沙漠。” 阿米娜告诉记者,她的哥哥在中资企业工作,因为懂一点中文,待遇比同事好很多,“这让我下定决心学中文,未来既能找到好工作,还能介绍我的国家给中国朋友。”
根据合作计划,双方将在 2024 年内培训 50 名旅游从业者,包括在校学生和在职导游、酒店员工;2025 年起,将课程纳入学校正式教学体系,每年培养 100 名 “中文 + 旅游” 双技能人才。此外,孔院还将联合中方院校编写阿拉伯语版《旅游汉语手册》,涵盖 1000 个核心词汇、30 个服务场景对话,计划 2024 年底出版发行。
中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武东出席了签约仪式,他在致辞中表示:“文旅人才是中毛民心相通的桥梁,这个教学点的成立,不仅能提升毛里塔尼亚的旅游服务水平,更能让更多中国游客了解毛里塔尼亚的历史文化,推动中毛旅游合作再上新台阶。” 签约仪式结束后,阿米娜和同学们围在郭广伟身边,七嘴八舌地问起了中文课的开课时间,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正预示着中毛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hsk.kongzi.edu.pl/post/3137.html
